撰文:許濤
在前段時間,網上突然傳出了奧迪要購買中國車企電動車平臺的消息,令不少人感到不可思議。據悉,從去年下半年開始,奧迪就開始接觸包括上汽智己、比亞迪以及吉利在內的多家中國車企。
前段時間我們剛好試駕了奧迪 Q4 e-tron,這款基于 MEB 純電架構打造的車型,讓我們發(fā)現了奧迪在電氣化時代存在不少問題——盡管有著優(yōu)秀的機械素質和設計質感,但在智能化表現方面,奧迪 Q4 e-tron 確實是距離國產品牌還有很長的距離。購買中國車企的電動車平臺,是奧迪提高車型智能化水平最快捷也是最有效的方式。至于會購買哪家的平臺?我想 " 近水樓臺先得月 " 這個道理大家都懂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這也不是第一次有合資車企使用中國技術了,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目前有哪些被合資車企廣泛應用的中國技術。
中國技術被使用得最多的還是電池技術,在大家購買新能源車之前,很多人都要看看這款車使用的是不是寧德時代的電池。通過翻閱寧德時代的官網可以看到,譬如寶馬、大眾、路虎等國際知名車企,都在使用寧德時代的電池,甚至像標致 e-208 這樣的未進入中國的車型使用的也是寧德時代的電池。
在 2022 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排名中,寧德時代繼續(xù)全球領跑,2022 年以 191.6GWh 的裝機量,全球市占率 37%,遠超第二、三、四名裝機量之和,連續(xù)六年排名全球第一。全球第一的市場占有率加上極高的市值,這也不難明白為什么寧德時代能被稱作 " 寧王 " 了。無獨有偶,在動力電池市場占有率排行榜中,排名第二的也是中國企業(yè),它就是比亞迪。成立于 1995 年的比亞迪,一開始做的就是電池相關業(yè)務,近 30 年的技術積累,在國產廠商中可謂遙遙領先。目前使用了比亞迪技術的合資車并不少,其中最具話題性的非豐田莫屬,這個曾是比亞迪造車路上的 " 好老師 ",現在已經到了向曾經的學生虛心請教的階段。
像是一汽豐田旗下的 bZ3,使用的就是比亞迪旗下的弗迪電機和磷酸鐵鋰電池;而現款的廣汽豐田雷凌,也更換了來自于比亞迪的三元鋰電池。最重要的是,這些車型都將 " 使用比亞迪技術 " 作為產品亮點,大大方方地將這件事情說出來??梢钥闯?," 使用比亞迪技術 " 這件事是值得宣傳的,這也證明了比亞迪的技術得到了車企的認可!
或許有人會說,只不過用了一些零件罷了,算不上什么 " 技術 "。如果說是使用了中國車企的平臺,那又算不算呢?以去年正式上市的 smart 精靈 #1 為例,這款純電動小型 SUV 的外觀內飾設計由奔馳操刀,而硬件則由吉利提供,整車基于 SEA 浩瀚架構打造,使用的是妥妥的中國技術!
除了中國市場之外,smart 精靈 #1 也有在歐洲進行銷售,且無論是銷量還是口碑都相當不錯。這也從側面證明了,中國技術不僅廣泛應用于全球汽車市場中,而且并不比其它國家的技術差。這些車企為什么要使用中國技術?這應該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。首先最簡單的當然還是成本問題,前大眾集團 CEO 馬丁 · 溫特科恩曾經透露過,大眾 MQB 平臺研發(fā)和全球工廠實施花費了 600 億美元(接近 4300 億人民幣)。
如果是使用現成的平臺,那么在研發(fā)成本上面,奧迪將省下一大筆錢。另外時間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,據消息人士稱:" 歐洲開發(fā)一款電動車至少要 36 個月,中國最快只需要 24 個月。" 而且哪怕使用同一個平臺," 用歐洲的人員和供應鏈開發(fā),量產的車型比在中國開發(fā)每臺車要貴 1~2 萬元,歐洲車企和供應鏈體系做不出具備成本競爭力的電動車。"
這也引出了這些車企使用中國技術的第二個原因,那就是在電氣化時代,中國技術確實比他們更加先進。在中國車市瘋狂內卷的加持下,800V 平臺、高階智能輔助系統(tǒng)、AI 智能車機等 " 黑科技 " 都已成家常便飯。而反觀歐洲車企,哪怕是電動化最為激進的大眾集團,其 MEB 和 PPE 平臺依舊呈現出很強的燃油車開發(fā)思維," 單論平臺技術先進性,沒有一家歐洲車企有中國做得好。"
使用中國車企的電動車平臺,可以有效提高車輛的智能化水平,同時能擁有更低的研發(fā)成本和更快的研發(fā)速度。而使用中國研發(fā)、制造的電池,同樣也有著更低的成本和更穩(wěn)定的質量。所以說,使用中國技術,能有效提高全球車企在電氣化時代的競爭力,因此像豐田、奧迪等廠商的做法也稱得上是無可厚非。
廠商之間互相使用對方的技術,又會帶來什么呢?首先是這能推動技術的快速發(fā)展,曾經的各大廠商為了取得技術優(yōu)勢,設置了眾多技術壁壘,但這導致了好的技術可能無法得到推廣。
而現在各大廠商都在互相使用對方的技術,有利于大家共同推動技術的發(fā)展進步。畢竟不同品牌的工程師有不同的調校思路與取向,在更多廠家使用的情況下,一項技術更容易得到快速迭代。
其次,技術通用也讓車輛的兼容性得到提升。許多玩車的朋友應該有過這樣的體驗,在整備一款小眾車的時候,零件非常難找;但如果是某款與其它車共用平臺生產出來的車型,那么問題就好解決了。就像許多奧迪、保時捷玩家會使用大眾的零件那樣,一些共用技術車輛在后續(xù)的升級維護中有著更高的兼容性。
當然,共用技術也有負面作用,在兼容性提高的同時,不同品牌車輛之間的同質化也會越來越嚴重,如果技術共用的情況普及的話,那么供大家選擇的個性化車型也會越來越少。
從前,使用 " 進口技術 " 對于一款車來說是巨大的賣點,大家普遍認為進口就是代表著更加先進、更加優(yōu)秀的技術。如今合資廠商或者說海外車企樂于使用中國車企的技術,證明了中國技術在新世代的過人之處。在電氣化時代,或許大家的想法也是時候要改一改了,在造電動車這件事情上,彎道超車早已不是一句空話。而且換個角度想想,在海外市場,中國技術對于他們而言不也是 " 進口技術 " 嗎?
(圖片來自網絡)
今日話題
你覺得現在的中國技術怎么樣?
歡迎評論區(qū)留言
免責聲明: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,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網觀點,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(fā)布,可與本網聯(lián)系,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