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釋義 君主如船,百姓如水,水既能使船安穩(wěn)地航行,也能使船沉沒。
2、 謂喻 “水則載舟,水則覆舟”,亦作“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”,簡稱“載舟覆舟”。
3、意指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,反之必有弊害。
(資料圖)
4、比喻民心向背決定生死存亡。
5、 出處——最早出自孔子 ?。ㄒ唬┰囊姟盾髯?哀公》篇,是荀子講述孔子與魯哀公的一段對話。
6、魯哀公問于孔子曰:“寡人生于深宮之中,長于婦人之手, 寡人未嘗知哀也,未嘗知憂 也,未嘗知勞也,未嘗知懼也,未嘗知危也。
7、”孔子曰:“君之所問,圣君之問也,丘、小 人也,何 足以知之?”曰:“非吾子無所聞之也。
8、”孔子曰:“君入廟門而右,登自胙階, 仰視榱棟,俯見幾筵,其器存,其人亡,君以此 思哀,則哀將焉而不至矣?君昧爽而櫛冠, 平明而聽朝,一物不應,亂之端也,君以此思憂,則憂將焉而不至矣?君平明而聽朝, 日昃 而退,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,君以思勞,則勞將焉而不至矣?君出魯之四門,以望 魯四郊,亡國之虛則必有數(shù)蓋焉, 君以此思懼,則懼將焉而不至矣?且丘聞之,君者,舟也;庶人者,水也。
9、水則載舟,水則覆舟,君以此思危,則危將焉而不至矣?” (二)《荀子?王制篇》中有這么一段話:“庶人安政,然后君子安位。
10、傳曰:‘君者,舟也;庶人者,水也;水則載舟,水則覆舟’。
11、” ?。ㄈ┨瞥跷赫骱吞铺谝捕啻无D引這樣的觀點。
12、見《貞觀政要?論政體》:“臣又聞古語云:‘君,舟也;人,水也。
13、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。
14、’陛下以為可畏,誠如圣旨。
15、” ?。ㄋ模┨?魏徵《諫太宗十思疏》:“怨不在大,可畏惟人;載舟覆舟,所宜深慎。
16、” 五、故事 戰(zhàn)國時,邯鄲籍著名思想家荀況,在他的不朽著作《荀子?王制》篇中,說:“君者,舟也;庶人者,水也;水者載舟,水者覆舟。
17、”意思是說:統(tǒng)治者像是一條船,而廣大的民眾猶如河水,水既可以把船載負起來,也可以將船淹沒掉。
18、 唐貞觀后期,魏征在著名的《諫太宗十思疏》中說:“怨不在大,可畏惟人。
19、載舟覆舟,所宜深慎。
20、”意思是說:怨恨不在于大小,可怕的只在人心背離。
21、水能載船也能翻船,所以應該高度謹慎。
22、 唐太宗對荀子和魏征的這一觀點十分欣賞,在與君臣討論國家的治理問題時,多次引用和發(fā)揮了這一觀點。
23、他在《論政體》一文中說:“君,舟也;人,水也;水能載舟亦能覆舟。
24、” 荀子、魏征和唐太宗,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極其偉大的,十分強調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。
25、他們的這一光輝思想,為歷代統(tǒng)治階級所接受。
26、對歷代統(tǒng)治者尊重民情民意,執(zhí)政為民,起到了積極參與的促進作用。
27、 成語“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”、“載舟覆舟”便源于荀子、魏征和唐太宗談論君與民的關系及其重要性故事。
本文分享完畢,希望對你有所幫助。
免責聲明:本文由用戶上傳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刪除!
免責聲明:以上內容為本網(wǎng)站轉自其它媒體,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網(wǎng)觀點,亦不代表本網(wǎng)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(wǎng)發(fā)布,可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本網(wǎng)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。
聯(lián)系方式:291 32 36@qq.com